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扶贫】中国教育报:教育扶贫的“静宁模式”

    信息发布者:古城镇程梁村
    2017-10-13 12:00: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转载

    7月的静宁,鸟语花香,不论在偏远的农村,还是在繁华的城镇,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7月7日,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代表们在静宁县考察观摩,这样美好的场景便是代表们对静宁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直观感受。

      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静宁县,昔日破旧的校舍已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昔日的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择校转校,如今逐步出现生源“回流”现象,如今的学校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漂亮的校园环境正承载着学生的梦想……今天的静宁,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教育精准扶贫之路,让每个孩子和家庭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实惠。

    贫困山村有了漂亮“童话城”

      采访这天烈日当空,静宁县城川镇红旗村的家长们顶着烈日,却难掩内心的喜悦——学校建得好,偏僻的小山村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念书的事发愁。

      静宁县城川镇红旗村的老贫困户王跃刚就是受益人之一。他的小儿子王萌现在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了家门口的幼儿园。“幼儿园现在变成了村里最美的地方,孩子上学的保教费免了,每天还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孩子吵着天天要去幼儿园哩。”王跃刚笑着说。

      几年前,对于村里的百姓来说,这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红旗村原来有一所幼儿园,只负责孩子的日常活动。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每天除了忙农活,中午还要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吃饭,这样一来一去,家长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接送孩子上。

      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红旗幼儿园探索实施了日托模式,并采取集中加工、分点配送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早餐、午餐,还为孩子们创设温馨舒适的午休场所,让家长安心工作、忙农活。

      在静宁县,大部分幼儿园都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了“实惠”。

      2015年以前,静宁县行政村幼儿园仅有3所。短短两年时间,全县行政村幼儿园达到149所,其中贫困村幼儿园75所,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和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为了确保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解放农村劳动力,静宁县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利用富余的校舍和师资、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据统计,2017年春季静宁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1%。

      此外,静宁县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贫困家庭家访活动,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状况,建立详实信息台账,做到精准施策。

      杨悦正是尝到这份“甜头”的学生之一。一年前,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已经到了入园年龄的她只能待在家里。如今,通过静宁县大力宣传学前教育惠民政策和幼儿园老师们的走村入户工作。杨悦终于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了红旗幼儿园。

      红旗幼儿园长穆新燕说:“我们与静宁一幼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幼教培训,提升幼教水平,规范保教行为,全面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依托‘静宁教育云’平台,与静宁一幼开通同步课堂,真正使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现在,漂亮的学校引得家长们纷纷点赞,学校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乡村致富有了专业“好帮手”

      现就读于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农牧系园艺151班的王伏帅,家里有7口人,从小受父亲影响,她对园艺专业有一定了解。而她的父亲之前是静宁职教中心分校(靳寺农中)的一名学生,在园艺941班学习园艺专业。

      王伏帅在家经常帮父母干一些农活和家务,尤其喜欢听父亲讲一些果园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在父亲的熏陶下,她选择了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园艺专业。

      美丽的校园、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和实训楼、现代化的教室及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让王伏帅很快喜欢上了这所学校。更令她惊喜的是,学校还建立了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实习实训基地,园艺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一月一次的校外实习实践机会,能让她把学到的课堂知识和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每次回家,王伏帅都会与父亲交流很多果园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新旧知识的碰撞,理论和经验的交汇融合,父亲在她的技术支持下,建起了3个日光温室,栽上了油桃和杏子,利用反季节栽培,家里的收入增加了3至5万元。

      王伏帅家果园的苹果每年能卖6至8万元,加上日光温室种植获得的收益,家里的房子也翻新了,成了村里第一批脱贫户。王伏帅除了帮助父亲种好自家的果园,还经常热心培训和指导邻居。

      而在静宁,像王伏帅这样在职校学得一技之长、改善经济状况的农村学生还有很多。这得益于静宁县近年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让职业教育强起来、活起来。

      静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从眼下看,职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能,凭技术吃饱饭;从长远看,职业教育可以让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家庭有了持续发展的力量。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静宁县投资2.6亿元,建起了占地266亩的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围绕苹果、建筑两大富民产业,静宁县在县职教中心设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以及工程施工、工程造价、设备安装、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建筑类专业,每年为果品和建筑产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人以上,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多人次,使农村家家都有科技脱贫致富能手。

      学校还立足抓订单,对接市场,架起多元就业立交桥。与省内外3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援助机制,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此外,静宁县整合各类项目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中心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优势,每年开展劳务品牌项目、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6000多人次。

    学生上学有了惠民“及时雨”

      “靠着助学贷款的支持,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的石杰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能获得5000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他很感激。他深深记得,四年前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虽然他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但他每年5000元的学费愁坏了父亲石毅贵。

      当全家人正为学费发愁时,石杰和父亲得知县上有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他们赶紧按要求递交了申请,获得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几年来,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石杰认真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今年被顺利保研到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专业学习。

      在静宁县,很多像石杰一样的贫困家庭学子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而圆了大学梦。

      在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静宁县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将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资助、应助尽助。静宁县成立了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学段全覆盖的贫困户学生资助体系。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静宁县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教育先行”的原则,始终把“兜底线、提质量”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效抓手,近三年累计投资4亿多元,全力实施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

      同时,积极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和学前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免补学杂费和助学资金、中职免学费和助学资金、省内高职院校免学杂费、大专(高职)及以上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类惠民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确保了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静宁县把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督促各部门、乡镇、村社和学校紧密联系,排摸留守儿童情况,建立档案;落实强制报告、控辍保学、排查解忧、结对帮扶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长效机制。探索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动员县域内企业扶持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创业致富,让贫困学生家长就近安心务工、尽快脱贫。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静宁县网信办/杨春荣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